无限小说网 > 网游小说 > 南货店 > 章节目录 横川三迁 生活在别处(七)
    下楼的时候,顾横川碰到小张,跟她打了个招呼。

    小张到学校来拿个快递。下单时忘了是暑假,没有改地址,结果寄到了学校。门卫帮她放到一楼的门厅里。天气热,化妆品放不起,她只好大多乏善可陈,《庙与僧》和《老鲁》还不错,其他的,尤其是意识流的几篇,不客气讲,有点不知所云。

    《庙与僧》载于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四日上海《大公报》,很多细节都在《受戒》里都找得到,黄,胖,飞铙,打麻将(《受戒》里是打牌),师母,一花一世界,三邈三菩提。很有意思的短篇。如果去掉这些,《受戒》将大为失色,但《庙与僧》却不需要明海和小英子。

    从47年的《鸡鸭名家》起,汪曾祺的小说脱胎换骨,风格渐趋于成熟。83年以后的作品则平淡无奇,比如“聊斋新义”,作家沦落到改编聊斋,也是一种悲哀。究其原因,一来年纪大了,才力衰竭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二来素材用完了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有些桥段车轱辘来车轱辘去,有点膈应人。

    汪曾祺的小说有个最大的特点,故事和原型完全取自生活,好处是真实,生动,接地气,然而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,他的视野又稍嫌狭窄,即使是最好的几篇小说,也缺少一点深厚。文人气质,禀性难移。好比一个酒缸,酒取完只剩糟,糟取完就没有了。他的才华,也只能支撑起为数不多的短篇,文字清通,浸润了审美而非思想。

    顾横川对汪曾祺很感兴趣,查了查他的年谱,发现一条有趣的记载。

    1944年(民国33年)24岁,汪曾祺体育、英语补考过关,但当局要求这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做美军翻译官,为陈纳德的飞虎队当一段时间的翻译,随军去缅甸作战。否则,作开除学籍论处。汪曾祺没去,依然没有获得毕业证书,只算肄业。

    对这段历史,汪曾祺讳莫如深。

    顾横川看过宗璞的小说《西征记》,里面有个蒋文长,字里行间不无鄙薄,据说原型就是汪曾祺。宗显然看不起汪。

    《西征记》的人物纯得像水,薄得像纸。

    汪曾祺是他继毛姆之后找到的第二位作家,顾横川从头到尾读完了他的全集,小说,散文,戏剧,书信,诗歌,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文字,度过了一段极其愉快的时光。

    然而另一位重量级的作家鲁迅,却仍未能博得他的欢心。

    8月中下旬,顾横川开始忙了起来。他花了整整三天分放教材,从早到晚汗流浃背,四间走班教室都留下了他的汗水,回到家累得精疲力尽,没胃口,什么都不想吃。

    人是铁饭是钢,顾横川煮了一锅大杂烩,豆腐,豆干,白菜,奢侈地铺上牛肉卷。他用辣酱油和醋调了个沾汁,额外加了一勺辣酱,重口味让他很快有了胃口。

    图书馆的改造如期竣工,里里外外焕然一新,只留一间书库,其余都改造成阅览室,开放式书架顶天立地,气派,但不实用。丁馆长如愿以偿,热情高涨,第一时间安排搬迁工作。堆在防空洞的图书报刊要运回图书馆,分门别类上架,这是个庞大的工程,光靠他手下的几个兵,老的老病的病,根本顶不下来。

    好在丁馆长早有打算,招聘了一个小年轻,这几天才到岗,跟在他屁股后头熟悉工作。

    新来的小年轻叫陈四平。